● 改革开放,探索教育改革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中学在不断调整中发展。1952年,草桥初中部并入市一中,同时,东吴大学附中高中和景海女师并入苏州中学,改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53年,江苏省苏州中学,http://www.szzx1000.com,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同年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4所重点中学之一。这17年中,苏州中学成为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高级中学。
苏州中学在旧中国经历了22年,在办学上形成了显著特色。解放前夕,学校规模为苏州各中学之冠,以师资强、制度全、要求严、活动多、质量高闻名东南。
八年抗战中,苏州中学先后迁校上海租界、江苏省苏州中学常州、宜兴等地坚持办学。炮火声中,弦歌不断,教学同时,积极发展进步力量,为抗战培育人才。
1927年,江苏省教育厅颁令合并省立一师、省立二中(草桥)、苏工专高中部及补习班,以省立一师三元坊原址为本部(高中部),草桥为分部(初中部),组建为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汪懋祖任校长,设普通、师范、农师三科,并设有实验小学,推行杜威教育思想,且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1928年,改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33年,江苏省苏州中学,http://www.szzx1000.com,全省高中毕业会考,苏中学生获第一、二、三名,引起全国重视。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江苏省公署颁令改江苏师范学堂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石学家、江苏巡抚端方在府学原址扩建江苏师范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任首任监督,专门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师资。苏州中学 “百年新学 ”的历史由此启幕。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府学中创设紫阳书院,从府学中选拔优秀生员入院,培养经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康熙、乾隆、同治三帝均赐匾嘉谕办学之功效。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江苏省苏州中学;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 “分斋 ”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府学于是声名鹊起,为众目所瞩,所谓 “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 ”,开吴下风气之先。从此,苏州有了学校,苏州中学开始了 “千年府学 ”的历史。
从1035年到2009年,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教育,学校,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官网:http://www.szzx10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