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千山景点官网监察御史朱虎、巡按御史名褒善、www.qianshan.ln.cn,千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网,户部郎中孙巨鲸等游览了千山各寺庙、北沟罗汉洞、重修《辽东志》内记载了千山祖越、龙泉、大安、香岩、罗汉洞、龙泉、松屏峰等名胜以及咏千山诗数十首。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农历3月
工部给事中薛廷宠奉旨出使,途经辽阳,同巡按辽东监察御史乔佐来,都指挥刘大章等游览千山寺庙及中峰罗汉洞。
重修大安寺观音洞,洞口上额刻“观音洞”三个大字。
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
修《全辽志》内记载了祖越、中会、大安、香岩5寺概况及仙人台、罗汉洞等名胜以及数十首千山诗。千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网,
明巡辽御史盛泰宇游览千山题书4处,均镌刻于岩壁上,即“吐符应生”、“漱琼”、“含泽宣气”。
1569年(明隆庆三年)农历3月
中会寺发生火灾,大殿焚烧一空
浙江人向程游千山,题书“振衣冈”三个大字,镌于“振衣冈”南侧峭壁上。
1571年(明隆庆五年)农历10月
修建如来佛堂3间,禅室1处。
1578年(明万历六年)农历10月
重修龙泉寺后山如来佛堂。
中会寺僧四方募资,在现庙址重建庙宇。自1569年遭受火灾后,这是最大的一次重建。
辽阳东晾甲山岭堂室人姚氏,舍资修大安寺罗汉洞,罗汉塑像装颜一新,置石门1座。
重建南泉庵,修佛堂3间及斋堂、墙垣门楼。据《南泉庵佛堂碑记》记载,但到明代已倒塌。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农历4月
普安和尚命名佛头山(今五佛顶),并修建西明庵(今普安观)。辽宁千山景点官网
明神宗朱翊钧之生母慈圣皇太后宣文,命工刊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计678卷,是年在龙泉寺东区冈上修建东庵3间。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
明帝敕建龙泉寺山门。
1617年(清天命二年)
建殿宇3间、佛像1龛。
1652年(清顺治九年)
僧人函可和尚由沈阳赴千山,从此常住千山寺内,说法吟诗,其弟子今羞等将其语言录下,编为《千山剩人语录》(3卷),乾隆时被列入《禁书总目》,不准刊行。
1667年(清康熙六年)
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道士刘太琳、栖身于祖越寺罗汉洞内。
1668年(清康熙七年)
祖越诗与龙泉寺之间发生山火,烧林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
栖身于罗汉洞道士刘太琳开始修建无量观。先后建起三官殿、老君殿、西阁等庙宇。
在道士刘太琳主持下,修建了玄真观。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农历4月20日
清帝爱新觉罗.玄烨率皇后、大臣、侍卫等由盛京(今沈阳)来辽阳。次日(农历4月21日)入千山西鸡王屯。作有《入千山》、《龙泉寺》。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泌斯脱用作为顾问,随爱新觉罗.玄烨一起游览了千山。1726年(清雍正四年)
于千山西“古佛洞天”处修龙泉庵,建有大殿3间,东西配房各3间以及钟鼓楼等。
大修香岩寺庙宇。
1736年(清乾隆元年)
道士王清阳创建三清观。千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官网,
1737年(清乾隆二年)
包括大殿、书房、配房、玉皇阁、钟鼓楼等10幢建筑。
1743年(清乾隆八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东巡至盛京(沈阳)欲游千山未果,以《望千山》为题,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修中会寺殿宇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东巡至盛京,欲游千山未果,以《欲游千山不果》为题写诗一首。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
道士钱来吉主持大修西明奄,并改名为普安观,变佛庵为道观。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道士皮一明创建洪谷庵。
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农历10月
大修香岩寺正殿、地藏殿、韦陀殿。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
道士张一麟在千山仙人台北双井处修建双龙观。
1771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农历4月
清二甲一名进士、大理寺少卿王尔烈偕好友及三子王志翰、四子王志鳌等12人畅游千山风景名胜,赋诗60余首,辽宁千山景点官网后编为《瑶峰集》,并撰书楹联7副,匾2方。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东巡至盛京,第三次欲游千山不果,以《寄题千山》为题写诗一首。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农历9月
大修香岩寺东、西配殿。
1797年(清嘉庆二年)
道士杨显里创建西映宫(西海宫)。道士张信兴发愿募化十方,于丁香峪西玉皇庙旧址修建木盂阉(今木鱼庵)大殿。
1798年(清嘉庆三年)农历4月
重修凤朝观冷洞。是年,大安寺发生火灾,殿宇、藏经全部被烧毁,僧皆畏罪出走。龙泉寺派少月和尚到大安寺主持庙务。
1799年(清嘉庆四年)
大修中会寺殿宇。
1800年(清嘉庆五年)农历9月
重修南泉庵。道士王一贯于千山沟创建朝阳宫,立汉白玉碑2甬。
1804年(清嘉庆九年)农历9月
重修无量观老君殿。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
道士温本保创建太和宫。原此处有小茅庵已废,太和宫建于小茅庵遗基处。道士陈本丹于中部古碾沟创建慈祥观。清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穆彰阿游千山,作有《金刚峰》、《璎珞观》、《袓越诗》、《罗汉洞》等诗,赞颂千山风景名胜。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
道士邢本隆于五佛顶北喇嘛庙旧基创建青云观,有大殿3间、配殿等10余间。
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
重修圆通观。此庙宇建于1725年。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
重修无量观庙宇。
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
道士孙清山于千山西部皇姑庵遗址创建斗姥宫。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
道士张嘉净于千山西部小皇庵遗址创建对仙宫。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
大修青云观庙宇。道士阁清某创建东极宫。
1822年(清道光二年)农历6月24日
祖越寺东山岗太极石由山上滚下,致使“太极石”三字倒置。名为在极石翻身,并引出“太极石六十年一翻身”之谬说。农历9月大修中会寺庙宇。
1824年(清道光四年)农历5月
大修祖越寺庙宇是年,重修大安寺大殿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
重修大安寺庙宇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
重建大安寺山门。原山门为砖结构,重建为石结构。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清进士刘文麟游览千山,著诗百余首,为千山留诗最多人中之一。
1851年(清咸丰元年)农历3月
道士吴教滋创建遁颐庵,著有《医俗清凉散》诗集。
1862年(清同治元年)
清太史缪润绂入千山游览。1872年再次入千山,居龙泉寺西阁夜读。1887年第三次入千山。咏千山诗近百首。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农历5月
康平知县涂景涛入千山游览题书3处,即“洞天一品”、“仙人台”、“卧龙山宝泉玲珑洞”,均铭刻于石。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辽阳知州徐庆璋为龙泉寺“松石屏峰”题书“屏藩独峙”四个大字,并注63个字,表彰在甲午之役中的功绩。
1923年(民国12年)5月11日
《盛京时报》载,“大连中华青年会”倡办组织千山探险团。继之,东西人士结队而来,“满铁”为招揽来者,规定凡组织千山探险团乘“满铁”火车者,票价减半。10月31日《盛京时报》报道,千山有金钱豹两只。
1925年(民国14年)农历7月
魏燮均《九梅村诗集》出版,内编入魏燮均咏千山诗30余首。
1926年(民国15年)农历6月
东北宪兵司令陈兴亚携妻子等人游千山,为无量观游路险要处的“八步紧”,题书“化险为夷”四字,镌石,著有《游千山记》一书。农历8月《辽阳古迹遗闻》出版,内详细介绍了千山及千山内观音洞、冷洞、双井、香岩寺、大安寺、中会寺、祖越、龙泉寺、无量观、五佛顶、仙人台等名胜古迹。
1927年(民国16年)农历7月
《辽东文献徵略》出版,详细介绍了千山的风景名胜。
1928年(民国17年)
修编《辽阳县志》,内全面介绍了千山风景名胜及历史沿革。
1931年(民国20年)
由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吉林省主席张作相、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前辽宁省主席翟文选、河北省主席王树常、平津卫戍司令于学忠、东北通志馆总裁白永贞等发起,募资为沈阳太清宫方丈葛月潭于千山内修建墓塔,即葛公塔。
1932年(民国21年)
千山中部、太和宫东南石沟南山起火。烧了4天4夜,无人扑救,许多古松被烧掉,直至降雨才熄灭,被烧面积55万平方米。
1934年(民国23年)农历11月
修纂《奉天通志》,内详细注释了千山各风景名胜点。介绍了千山山脉,文字长达万言。由上海出版局出版的《东北地理总论》一书,用2.5万余字,介绍了千山的风景名胜。12月15日沈阳太清宫方丈葛月潭葬于千山无量观葛公塔下。
1935年(民国24年)4月1日
《盛京时报》报道,千山无量观龙泉寺之间的山谷内,飞来仙鹤70余只。僧道以此为辽东吉兆,各庙暂缓击馨鸣钟,恐惊走鹤群。
1936年(民国25年)农历8月1日
《三大名山志略》一书出版,内将千山列为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闾山、长白山、千山)之一,并详细介绍了千山的风景名胜及游览路线。
1939年(民国28年)
道士杨成柱创建普安观老君楼。这是千山唯一楼阁式庙宇。
1940年(民国29年)农历5月
杨师程、李连信编纂的《史迹名胜之千山》(3册)刊印发行。重修中会寺山门。
1943年(民国32年)7月
日本宪兵队将通晓日语的某寺院僧侣木英村(朝阳人),派到千山,暗中监视千山僧侣及附近的居民的行动。
1944年(民国33年)
重修龙泉庵,并易名 为皈源寺。
1946年(民国35年)
国民党鞍山市政府下令砍伐千山松树,将无量观、祖越寺、悟公塔院、龙泉寺一带明、清时期古松砍伐8000余株,严重破坏了千山景观。
1948年(民国37年)2月19日
鞍山解放,千山回到人民怀抱。
1410年(明永乐八年)农历10月
大安寺铸铁钟一口,重千余斤,为千山最大的铁钟,上铸大安寺创建人不语禅师法号。因钟过重,钟楼难以承受未悬挂。
香岩寺立《雪庵和尚金公塔铭》玉质碑1甬。翰林学士陈景元撰文,鄂国公史弼书,李淳溥篆额。此碑为千山现存碑中最早的1甬。碑文已剥蚀无法辩认,只有碑额8个篆字尚清晰。
1471年(明永乐十五年)农历1月
1123年(宋宣和五年)
1530年(明嘉靖九年)农历8月
1331年(元皇庆二年)
1461年(明天顺五年)
1191年(宋绍熙二年)
1527年(明嘉靖六年)
1304年(元大德八年)
祖越寺僧在玉皇顶北侧峰壁上凿1石洞,名为观音洞,又名观音阁。由龙泉、中会、大安、香岩四寺联合募资刻六棱碑1甬,立于玉皇阁悬崖之上。
金睿宗之后、世宗之母、贞懿皇后李氏(辽阳人)削发为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归辽阳清安寺禅修。后因人事纷纭,疲于应酬,故迁居千山灵岩寺(今祖越寺),避开世间人事来往。
明朝修《大明一统志》,内载龙泉、祖越、中会、香岩等寺及罗汉洞、龙泉、仙人台等名胜古迹。
金中都路转运使王寂鸭绿江之行,出辽阳往澄州(今海城),途宿千山灵岩寺(今祖越寺)3天游览了上方、金代李太后故居、龙居谷等处。因雪阻,作七言绝句一首。
明原任监察御史程启充、原任大理寺少卿徐文华、兵部给事中刘琦、副总兵李景良、原将军高大恩等游览了祖越、龙泉、中会、大安、香岩5寺及北沟罗汉洞、中峰罗汉洞、双井、仙人台等名胜。
辽阳城西门外关帝庙碑文中记载了“千山”的名字。碑文:“其基势高爽,林木环秀,千山南峙,如列剑槊。”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载千山名字的文字。
明尚宝监太监田嘉禾奉旨出使,途经辽阳游千山,因见祖越寺山水秀丽,但古刹荒凉,故舍财于南山修建13级石塔一座。工完,用刊片石铭镶入塔身,以志以后人。
千山,位于辽宁省中部,祖国钢都鞍山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京沈、沈大、哈大高速,京沈铁路均从此经过。千山自古以来就有“关东第一名山天成弥勒道场 东北道教圣地”之美誉。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游人的人间圣地。
旅游景点、辽宁千山景点官网:www.qianshan.l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