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043.732.7272.0
1987年是奥地利艺术节大奖 (Prix Ars Electronica)的第一年。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是电子艺术的 “奥斯卡 ”,由上奥州广播电台组织。最初有计算机动画 (Computer Animation)、计算机图形 (Computer Graphics)、电子音乐(Computer Music) 三个分类。1990 年加了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的分类,1995年加了World Wide Web的分类(以后的名字是:net, net vision / net excellence,奥地利电子艺术节,http://www.aec.at, net vision,到2006为止), 取消了计算机图形。1998年开始办针对奥地利19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分类:u19 ndash;Freestyle Computing。2004年有了 “Digital Communities ”的分类。2005年开始 “The next idea ”:这个分类提交的是方案,而不是完成的艺术作品。2007年是Hybrid Art和Media.Art.Research Award(到2009年为止)分类的第一年。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起源于1979年。它的出生地是林茨,不到20万人口,是上奥洲的首府。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这儿建立规模非常大的钢铁厂。当时的林茨是一个名誉不好、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城市。市政府知道城市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形象,需要一个新的文化认同,仅仅有工业还不够。但是直到1977年文化没有反战的余地。艺术节的概念是几个人共同发展的:上奥洲的电台主任 Hannes Leopoldseder、电子音乐家Hubert Bognermayr、电子音乐家producer Uli Ruetzel、电脑艺术家Herbert Franke等。他们以一些已有的学术活动和电台组织的论坛为基础,发展电子艺术节方案。从他们几个人的背景可以看出基本的方向,也可以感觉到对组织机构、受众、技术人员的挑战。艺术、科学、社会,这三个概念的互动变成电子艺术节的核心,目的就是讨论数字技术对社会和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方向从1979到今年都没变。
奥地利,教育,艺术,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官网:http://www.ae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