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市设区后,吴中区与古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无缝对接 ”,找准自己在工业化、城市化中的位置,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以开发建设苏州城南工业带和环太湖旅游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点,苏州吴中党建,http://www.szwzdj.gov.cn,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全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崭新的面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 “天堂中的天堂 ”。
吴中区的古镇是游人纷至沓来的好去处,如甪直、东山、西山、木渎、光福等地,其中以甪直 “水乡桥镇 ”最具特色。甪直镇内古有 “72顶半桥 ”,今存各式石桥41座,苏州吴中党建是我国桥梁最多的市镇,有 “古桥博物馆 ”之称。境内还有依傍京杭大运河的宝带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连拱桥。1992年,在胥口新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增添了许多新的旅游景点;1994年建成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更是锦上添花,形成了独特的桥岛胜景。
明清两代,吴县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更大发展,它的富庶繁华在《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中得到真切的描绘。吴县也是中国最早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方。这一时期,在手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商业也十分发达,出现了一大批资金丰厚、经营广泛的商人。洞庭东、西山至今保存着不少高大的明清建筑,均系当时商贾富户的第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的状态。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苏州吴中党建,http://www.szwzdj.gov.cn,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消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隋唐时代,吴县的农田水利和漕运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吴县不仅成为江南运河航运的要地,也使大片的农田灌溉得到了改善。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这些诗咏真实反映了当时吴县物阜民丰的繁华景象。苏州吴中党建;交通的改善,使吴县的手工业和多种经营也同时得到发展。丝织和刺绣等开始盛誉天下,产品逐渐运销海内外。
吴中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季风气候过度类型。因受海洋和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常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故宜农宜林,宜渔宜牧,是名副其实的江南 “鱼米之乡 ”。
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 “岛 ”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
教育,政府组织,政府,苏州吴中党建官网:http://www.szwzd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