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博士生指导教师460多名,硕士生指导教师1100多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96个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9个硕士点,覆盖现有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12个门类的哲学,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东南大学共招收博士生5224名;硕士生24057名,其中MBA848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6390名硕士学位18997名,其中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9名,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312名,建筑学硕士266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528名,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1203名,中职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297名,高校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60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22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加强学科建设 提高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教学和科研是两翼, 加强教学和发展科研必将促进学科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为两个支撑点的工作方针,以211工程和省部共建为契机, 制定了东南大学十一五建设规划和2012年远景规划 学科竞争力明显提升(见表一) 与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及江苏省135工程建设等结合起来. 在校内遴选出9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11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 在未来几年内将投入3亿多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增强学科竞争力要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上规模,上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有可比性,关键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寻找优化的培养模式,还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稳步发展,逐渐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多种措施并举,吸引优秀生源多渠道吸收优秀生源不仅给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为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供可能提前攻博培养方式;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加大研究生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力度;面向社会,多种途径发掘优秀生源;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吸引跨学科优秀生源等等拓宽学科范围,改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具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领域,方向和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大趋势,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必然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创造性是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研究生院始终以质量为中心,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获江苏省2000年教学成果二等奖提高培养要求,拓宽培养领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不仅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为此,给工学类博士生开设了可供选择的四门数学课和一门近代物理系列讲座,博士生可以学习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我校每次均有2篇被评上,名列全国高校第7位积累培养经验,以点带动全面多年来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积极创造各种必要条件,为国家培养30多名博士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博士生培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江苏省1990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全面,迅猛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缩短差距,就必须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以改革求发展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包括奖助学金,...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分A,B两级,由学校下达各类奖助学金指标,各院系制定评定细则并进行评审,最后报研究生院审批且以导师为主向学校申请,明确了...滚动管理的顺利实施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与其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挂钩,一年一评,动态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科研创新精神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工为主,理工医结合,科技与人文交融,工理医文管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新格局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从培养本科生为主转移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战略轨道上来,同时调整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和内部结构加快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一支国内外开放,以著名专家和知名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青教师为主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合作共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形成开放办学的新局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我们的指导原则是:在培养方向上,科学,规范,拓宽,重点突出一个宽字;在培养目标上,着眼未来,瞄准前沿,重点突出一个新字;在培养环节上,优化结构,增大柔性,重点突出一个活字;在管理方式上,加强目标管理,抓好过程监控,重点突出一个严字我院始终强调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前提下,要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从而使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多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处理好巩固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使研究教育适应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深化改革,迎接挑战,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积累新的经验,为21世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