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码。出版社可以通过国际标准书号清晰地辨认所有非期刊书籍。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只有一个或一份相应的出版物与之对应。新版本如果在原来旧版的基础上没有内容上太大的变动,在出版时也不会得到新的国际标准书号码。当平装本改为精装本出版时,原来相应的国际标准书号号码也应当收回。
国际ISBN中心(International ISBN Agency)的官方网站。国际标准书号有三级管理:国际级、组级和出版社级;国际管理机构为国际ISBN中心。其成员有ISO代表、国际出版商协会(IPA)代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代表和各组代表。国际ISBN中心自1972年成立至今,已为全球166个国家及地区的ISBN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和系统服务。
联系方式
国际ISBN中心迁至伦敦后,其日常工作由EDItEUR(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to Europe;泛欧书业EDI组织)负责。EDItEUR是推动书刊业电子贸易标准发展的国际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包括推动书刊业电子贸易标准化、产品信息标准化、数字出版标准化、无线识别标签、版权管理及交易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际ISBN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推进全球ISBN系统的使用,并对其进行分配和管理;对组级ISBN中心进行审批;向组级ISBN中心分配组别标识码;对组级中心的运行给予建议;对组级中心分配国际出版商标识码提出建议;发布最新的可供分配的组别号和出版商前缀。
1976年,中国香港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至1986年,中国大陆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其后的1989年,中国台湾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2000年因澳门政权移交,澳门由原来的国家、语言或区位代码957改为99937。2007年1月1日,国际标准书号的格式由10位修订为13位。
电子邮箱:info@isbn-international.org。
20世纪60年代,伦敦经济学院和大不列颠出版联合会(Publisher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提出了制定一个清晰的国际统一的书籍编号的想法。1966年11月,西柏林第三届国际图书市场研究和图书贸易合理化会议上,当时的联邦德国的克莱特(Klett)出版公司的艾勒(HJ Ehlers)提出了标准号码的倡议,被公认为是国际标准书号的历史起点。当时,欧洲的许多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商正在考虑把计算机用于图书订购和书目控制。1967年,英国在惠特克(Whitaker)公司成立了标准书号(SBN - Standard Book Number)中心。1969年4月国际标准组织第46技术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起草了国际标准书号方案。1971年国际标准组织批准了国际标准书号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前后历时五年。出版社应将其于2007年1月仍会流通使用的ISBN-10书号(包括存货清单上的图书),转换为ISBN-13格式。2007年1月1日之后出版的新书,必须编配新的ISBN-13位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