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官方网站,明洪武四年(1371)灭大夏,同年改筠连州为筠连县,治今筠连镇,改设流官,隶叙州路。洪武六年(1373)叙州路改为叙州府,筠连县隶叙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为高县,将筠连县,珙县并入高县。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置筠连县,珙县,直隶叙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复置高州,仍领筠,珙二县。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9月,筠连纳入清朝统治,县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叶战乱才平定,期间曾由庆符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四路,今县境内各羁縻州属梓州路(治潼州府,今三台县)戎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为叙府,微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羁縻筠州,连州均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叙州府(原戎州)所辖。元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县境内合原筠州,连州而置筠连州,并领腾川县(治今筠连镇),不久省县入州。至元十六年(1279),筠连州直隶叙州府。元末至正二十年(1361)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历时11年。期间,筠连州治地隶属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