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事的地质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环境地质,深部探测,物化探勘查技术,岩矿测试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质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土资源部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谋和咨询;为地质调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科技支撑,培养高级地质科技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攀登地球科学高峰2011年末实有人数3378人,包括在职职工1738人,离退休人员1640人专业技术人员1304人,其中两院院士14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29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71人,博士学位408人,硕士学位33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1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4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中,形成了以院士领军,研究员和博士为主体,创新能力强,高层次人才密集的地质科技队伍先后完成万余项科研项目和任务,提交了大批科技水平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谱写了辉煌的篇章粤北铀矿,白银厂铜矿,大厂锡矿,罗布泊钾盐,盐湖锂矿等大型矿床,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黄汲清,谢家荣,程裕淇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曾有四十多位院士先后在我院工作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8个单位组成国家现代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首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拥有14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检测中心,1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具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是目前国土资源部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级地质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有33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在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和推广世界先进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及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先后组织实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工程等国家专项及大批重要科技项目,组织开展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INDEPTH),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图,中俄双极联合科学考察,国际地球化学填图,1:500万亚洲地质编图,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等重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桂林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动了地球科学理论创新与地质科技发展大陆成矿理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岩溶动力学,地下水循环与调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勘查地球化学,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地质勘查与实验测试技术;面向全球建立远程自动监控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大型科学仪器远程控制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全院共发表论文4000余篇,包括SCI检索论文762篇,EI检索论文54篇,NATURE与SCIENCE论文4篇,出版专著130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科研竞争力进入了世界1000强科研机构行列,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竞争力全球排名第57位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全球视野,立足地球科学发展前沿,以支撑国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为导向,发挥整体科技优势,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地球科学发展,取得对国计民生和科学发展有重要价值,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为资源持续供应,高效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和减灾防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深层能源突破和开辟...为地质灾害高精度的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组织实施三大创新研究,包括国家基础地质创新研究,矿产资源创新研究,全球变化与地质环境创新研究,进一步发展地球科学理论与成矿成藏理论,引领地质调查发展方向,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发展五大技术方法,包括高精度重磁电震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地球化学填图方法与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现代测试分析技术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野外实验观测技术等,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与实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承担五个方面的科技支撑服务工作,包括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资源战略研究,学科发展及立典研究,地质找矿技术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发及推广应用,地质编图与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服务地质调查,找矿勘查与经济社会发展2-3个国际研究中心,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重要野外观测系统,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我院科技竞争力显著增强,科研环境明显改观,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有突破性进展,对国土资源事业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宏伟目标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显著,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高,争取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地学研究机构行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电话:01068335853
Email: office@cag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