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学校由原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南京经济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依托新的发展机制,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财政与税务学院,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学院(部),1个民办本科学院红山学院统计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8个,工商管理(MBA),金融,应用统计,保险,资产评估,会计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38个,基本形成了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科齐全,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类专业相互依托,支撑配套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林立的江苏高校中拥有明显的结构优势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红山学院在校学生8000余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6000余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跨文化交流能力明显增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042人,其中教授152人,副教授41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636人,其中博士247人50余人获省部级专家,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统计学);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产业经济学,统计学);5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统计学,会计学,贸易经济,法学,经济学);7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财政学);1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学校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0多项,并多次成功举办高水平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粮食经济研究院,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校园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入选CSSCI来源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理学院,江苏省财税干部培训中心,广告设计事务所,科技开发服务部等社会服务机构,2001年底,学校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财政部,国家粮食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以及省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种研究和咨询项目100多项,培训干部7000余人开发的30余项研究成果转让给相关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关系和广泛的学术联系,并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5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书203.8万册;建有近200个多媒体教室,100多个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微机实验室,教学用计算机8836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气息,风格典雅,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发展和探索,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主;坚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优化培养方案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强化特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国际化,信息化和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园建设,加强学校财力建设),整体推动五项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