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勇于创新不动摇。南沙积极探索开发区与行政区优势互补,既高效又精简的体制机制:开发区发挥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行政区发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优势。市委、市政府充分授权,国土、规划、建设等许多事情可以在区内解决,中国南沙,http://www.gzns.gov.cn,行政效能的提升放大了政策效应。
南沙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南沙人的四个 “始终坚持 ”。
十年的开发建设,南沙的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变成了一个和谐的幸福家园。完成了55个村(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惠及人口近11万。投入近4亿元完成了区内88个采石(泥)场的复绿工作。坚持绿道建设与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完成了120公里长的绿道建设,建成全省首条水上绿道。切实加强平安南沙建设,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南沙积极开展民生信访问题集中整治,妥善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6168元增长到2010年的14798 元。同比2005年,城镇低保标准从330元提高到480元,农村则从220元提高到420元。三甲医院 mdash; mdash;南沙中心医院建成开业,群众在区内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99.95%,实现了 “一村一室一医一护 ”, 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区内公交线路增至24条,是2005年的5倍。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区,结束了优秀学生中考后基本离开南沙就读的历史。广州外国语学校、图书馆以及一批基层文体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水乡文化节、妈祖旅游文化节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节庆活动,初步形成了城区 “十分钟文化圈 ”和农村 “十里文化圈 ”。
十年来,共投资数百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相继建成了贯通区内的亭角立交、凫洲大桥、新龙大桥,连接广州南北的南沙港快速路、地铁四号线,中国南沙,http://www.gzns.gov.cn,辐射珠三角的京珠高速等交通主干道和桥梁;开通了南沙往返香港、澳门的水路客运航线;南沙作为珠三角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
原本荒凉的滩涂现在成了吊机林立、忙碌有序的现代化港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10个5 mdash;1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码头已建成运营,开通了欧洲、北美等48条内外贸班轮航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汽车滚装船专业码头和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2010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1.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25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3.53倍和6.04倍,实现了广州从临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十年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南沙,如今成为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和核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以及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被确定为粤港澳合作的重点区域和广东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中国科学院的软件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南沙;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纷纷进驻南沙。国际化、高端化的临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0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8亿元,是2002年的7.87倍,年均增长30%;税收总额达234.85亿元 ,是2002年的25.57倍,年均增长49.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9亿元,是2002年的12.67倍,年均增长37.36%。从2002年到2010年,在全国原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南沙的地区生产总值由第25位提升到第13位,综合经济实力从第 30位提升到第13位,税收收入由第20位提升到第5位。
十年前的南沙,还是一片农田和滩涂,基础设施滞后,到处是烟尘滚滚的采石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当新世纪的曙光初露东方之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南沙大开发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总体谋划、全面部署、加快推进,为南沙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南沙,http://www.gzns.gov.cn!2001年8月21日,广州成立了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统筹南沙的开发建设;2002年4月28日,时任__中央__局委员、广东省委__李长春在多次视察南沙的基础上,主持召开 “省委、省政府广州南沙开发现场会 ”,提出要以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滨海新城为目标,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和资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优质社会服务功能为依托,按照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开发 ”的原则,坚持 “产业起步、项目带动 ”的发展思路,实施 “生态优先 ”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南沙地区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辐射能力强、基础设施配套、中国南沙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成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南沙将东方文明传向远方。170年前的__战争,在南沙打响了抵御外敌的第一炮。
教育,政府组织,政府,中国南沙官网:http://www.gzn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