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0888人,其中研究生1228人,本科生17844人,专科生1816人,国际学院学生873人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53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9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26门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还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11个工程硕士领域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62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346人,博士27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7%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22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11个,科研创新团队20个,本科教学团队24个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3人共占地1657亩;校舍建筑面积8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5亿元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86.8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基地)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特种设备设计(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医药,石化行业(化工工程) 咨询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施工资质,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31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21项,省部级项目7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3项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EI,ISTP,SSCI,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1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并已招收来自巴基斯坦,法国等国的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校际互换生工作学校承办了电气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之化工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全国稀土资源,材料和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研讨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第六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11项,国家级奖236项,省级奖318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高水平奖项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