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民国廿八年),因避日机空袭,校址几度搬迁,先后迁徙永新张家沟、北渡南山坪,城里的城隍庙(现县粮食局内)。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起,始在城西官山坡(即欧家湾,今实验中学)修建数幢木架瓦盖平房作为固定校址,并设女生部于连城庄。
1933年(民国廿二年)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附设初中班,綦江中学官网因经费困难,教师缺乏停办。
1929年(民国十八年),綦江县长吴国义恢复原有基金,呈请上峰批准,在綦江县立第一小学(今中山路小学)内,附设初中男生一个班,次年(1931年),再招收男生一个班。这阶段,綦江中学▲由小学校长田斗寅兼办。据田斗寅在《日知杂录》里介绍, “民国十八年,县里 lsquo;推余长校 rsquo; ”,田斗寅是这一时期綦江中学校长。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川防军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孙一中为綦江教育局长,孙一中乃柬邀全县教育界人士集议,向刘湘呈请,得到川康督办秘书长刘鸿业之助,以附加契税和屠宰税为基金,恢复綦江中学校。校址仍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学),孙一中兼任校长,是年招生一个班,綦江中学官网,初基始定。
1925年(民国十四年),綦江中学堂得以恢复,更名为 “綦江中学校 ”,学制为初高中各三年,原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增设博物、理化等课程。因理化、英文老师缺乏,规定的课程未完全开足。一年后,因经费支绌而停办。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令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随即颁布《普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代教育进行改革,如将 “学堂 ”改为 “学校 ”, “堂长 ”改称 “校长 ”。(清末学校一律称 “学堂 ”,如 “中学堂 ”、綦江中学▲, “小学堂 ”,私立的称私塾,管理学校的称 “堂长 ”或 “督监 ”)
1911年10月(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 “中学堂 ”一岁即停办。
中学堂设正科一班,预科一班。高、初中不分段,学制为五年。开设修身、经学、国文、英文、数学、綦江中学官网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
重庆市綦江中学最早叫 “綦江中学堂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光绪廿九年(1903年)《奏定中学堂章》规定: “中学堂定章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 ”綦人适逢其时,由赴日考察教育归来的屈荪坞(一说屈厚荃)、张华廷、田斗寅、伍濬祥等发起,得到有识之士王浒平、赵维翰等人的响应,綦江中学▲在县政府杨晴霄等人的支持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成立,命名为 “綦江中学堂 ”。成立之时,特请张华廷手书 “中学堂 ”匾额一块悬挂于 “考棚 ”(校址)门首,这就是綦江中学的前身,屈荪坞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称 “堂长 ”)。
綦江中学官网,教育,学校,中学。
重庆市綦江中学位于綦江县古剑山麓,它背靠川黔公路(210国道),面拥綦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岛。学校依山傍水,草碧树翠,鸟语花香,莘莘学子在这里吮吸着现代教育的营养甘露,茁壮成长。继重庆市市级首批重点中学授牌后,学校先后获得 “ 重庆市文明单位 ”、 “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 “重庆市德育先进单位 ”、 “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 ”、 “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 ”、 “重庆市绿化先进单位 ”、 “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 ”、 “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 ”、 “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