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润泽生命 开启智慧 以人育人 共同发展
教风: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校训:修身乐学
新落成的明德楼、致知楼、致远楼、至善楼、体育馆等馆舍粉墙黛瓦,典雅古朴,与老校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新松苑、石梅小学,http://www.cssmxx.com,石梅苑、修篁苑玲珑雅致,一株株青松挺拔,一树树梅花嫣然,一管管细竹柔美。庭院里坚硬粗砺的石头镌刻着不屈的信念,凝固成千万年的坚守。翰墨春秋廊、妙笔丹青廊、古韵今声廊、杏坛精英廊等布置有各类名人佳作、老照片等,流露出学校独特的优雅与__。
百年老校环境优美,石梅小学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风格。校舍依山构筑,错落有致;长廊盘旋幽深,静谧清雅;泉水清冽,游鱼成群;假山造型奇特,与一墙之隔的读书台相映成趣。在每日晨光熹微时,学校玲珑石畔的清泉便倒映着书台儒雅的身影,侧耳聆听 mdash; mdash;绿树掩映中,正有琅琅书声、盈盈笑语 hellip; hellip;浓郁的书卷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园内古木参天,几百年银杏枝繁叶茂,高大的香樟绿荫如盖,苍翠的松树遒劲豪迈。房前屋后,石榴嫣红,修竹扶疏,芭蕉摇曳,枇杷累累。中秋时节桂子花开,满园飘香,遍地落英缤纷。冬日里,红梅、绿梅竞相开放,石梅小学,http://www.cssmxx.com,傲雪而立。学校后山奇石突兀,草木丛生,鸟语花香,与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连成一体,显示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石琢成器,梅绽浮香。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常熟市石梅小学成就了自身卓著的声望,并焕发着无限活力,向着更有品味、更优品质、更高品格的目标迈进。
新世纪的春风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就地改扩建工程, 2007年,新校落成,小学部占地面积2294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6.08平方米。石梅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有总部、分部两部)。幼儿园分部占地面积4389.9 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75平方米。
1951年3月,常熟县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常熟师范学校,石梅小学被定为常熟师范附属小学。1962年,常熟师范学校停办,学校复名常熟县石梅小学。同年, “石梅 ”、 “学前 ”两校被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并由县直接管理。 “文化大革命 ”期间,学校改名为常熟县红梅小学。部分教师下放劳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1969年春,学校建立由 “工宣队 ”代表、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 “三结合 ”的学校革命委员会。1972年4月,学校单独建立党支部,陈荣生任党支部__。1978年,学校复名常熟县石梅小学。1983年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常熟市石梅小学,石梅小学,http://www.cssmxx.com!为常熟市直属小学。
民国期间,社会变迁,频繁并校,校名多次变更。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竞化女子学堂迁入,更名为常熟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并试办附设初中,民国17年(1928年),定名为常熟县立石梅小学,在此期间,先后有李王宫海虞市立第五国民小学(原敦行小学)、书院弄私立思文小学并入。民国26年(1937年)11月19日,常熟县城沦陷,学校一度被迫停课。民国31年(1942年),学校更名为辛城镇小学。民国32年(1943年),复名常熟县立石梅小学,民国35年(1946年),改名为常熟县虞城镇石梅中心国民小学校。
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粮守道刘殿邦于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畔构筑蹑云山房作游憩之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陶贞一、石梅小学言德坚等集资1220两银,向刘殿邦及子契买蹑云山房,并山地各屋,作邑人子弟读书场舍。清雍正三年(1725年),粮储道杨本植捐银500两作修缮蹑云山房和课士之费,并将山房正式额名为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龢曾就读于此。
教育,学校,小学,石梅小学官网:http://www.cssm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