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年,直隶省馆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同时在保定设立直隶省第二图书馆,1924年,直隶馆舍遭直、奉军阀强占,损失严重。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直隶省馆相应更名为河北省第一图书馆,馆舍、目录经三年整修,1931年恢复开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初,河北省馆被日军占领,省图仓皇外迁,7月再遭洪水,省图险遭灭顶之灾,元气大伤。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争和经费拮据,馆业处于停顿状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河北省在新省会保定市新建了馆舍不足1万平方的河北省新馆;1958年以后,随省会保定、天津、石家庄三迁,到1987年的29年间,河北进入了无省级图书馆的历史,几十年积累的珍贵馆藏离析易主,专业人员四海孤零,扼腕之际,感极而悲。
2000年率先在河北省内实行全年无闭馆日制度,保持一年365天开馆记录。同时延长开馆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至现在每天10小时,部分阅览室开馆达14小时。坚持春节、五一和国庆节长假期间对公众开放,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河北省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书刊阅读和知识咨询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河北省藏书、图书目录和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经十几年的建设,河北省图书馆已实现计算机管理,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登录到河北省图书馆网站查询、检索、浏览电子文献和馆藏书目数据库。2002年成立的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使广大群众通过网络便捷的享受到了丰富的优秀文化艺术资源。
从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上看,1909年(清宣统元年),学部才奏请创建图书馆,要求1910年颁布图书馆章程,1911年各省一律办图书馆。可见当时直隶省图书馆当属开公共图书馆风气之先,为表彰直隶学提史卢靖热心学务,成此美举,清廷特赏给二品顶戴。
河北省图书馆建制较早,在九十年的发展史中历尽曲折。清光绪末年,在西风东渐、洋务运动影响下,本省一批邑绅和知识分子官僚开始意识到建立有别于私人藏书楼的公共图书馆,向民众传播科学文化的必要。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隶提学使卢靖委派学务公所张秀儒、储毓轩二人开始筹备图书馆,次年(1908年6月9日)正式开始,定名为直隶省图书馆。当时属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近代公共图书馆。开馆之初,以邑绅严范孙先生捐赠图书2542部,直隶总督下拨1万余卷,提学使司请款专购的12万卷为基础,加这巡抚等捐赠图书数万卷,共藏书20万卷(册),是当时大江南北三大名馆。
河北省图书馆现馆舍始建于1983年,占地总面积为38254m2,基建总投资为960万元,建筑面积28605 m2。现有藏书146万册,持证读者约15万人。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坐席1200个,文献外借处4个。可向社会提供中外书刊文献外借、馆内阅览、信息咨询、音像资料视听、数字文献借阅与加工、互联网信息浏览、专业培训辅导、公益性讲座与展览等多项服务,全年365天开馆。
1978年,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东风,适应全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客观要求,河北省图书馆筹备处正式成立,1983年占地60亩,建筑面积28605平方米的新馆工程正式开工,1987年10月新馆正式开馆。11年来,改革开放为河北省图书馆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藏书建设、队伍建设、读者服务及办馆开放化、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等建设上,都做出了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明显的成绩;作为全省的中心馆,发挥了应有的代表性、示范性;作为大型科学文化教育机构,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